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
正确认识身体健康的“敌人”之一——心肌梗死
2020-01-03

  正确认识身体健康的“敌人”之一——心肌梗死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脏出了“故障”,将对身体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心肌梗死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其中一种。那么,心肌梗死到底是什么?严重程度如何?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心肌梗死吧。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由于缺血缺氧的原因各异,国际共识又将其细分为5个类型。

  1型是自发性心肌梗死,比如斑块破裂等引起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了心肌缺血梗死;

  2型是继发性心肌梗死,这类跟动脉粥样硬化无关,而是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所致;

  3型指心肌有缺血症状且发生了猝死,被称为猝死性心肌梗死,新定义中强调,其与心源性猝死存在区别;

  4型和5型心肌梗死均因手术导致,前者指介入治疗或放支架引发的心肌梗死,后者则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关。

  无论哪种类型,心肌梗死发作时,身体都会出现血或氧的“供不应求”,这些必需“营养”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心肌功能的受损。

  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的征兆

  1.突然剧烈胸痛或者胸部憋闷,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

  2.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

  3.出现原因不明的胸背疼、肩颈胳膊疼;

  4.患有肥胖症、三高且平时没有上腹部不适的患者,突然出现胃疼;

  5.出现很短时间的牙疼,通常持续3分钟左右,并在1周内反复发作;

  6.从来没有失眠经历,或是没发生什么刺激、焦虑的事情却毫无缘由地焦虑时;

  7.在没有任何诱因的前提下,忽然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心跳加速,持续时间在1分钟到10分钟之间,且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过度饱餐后出现;

  8.感觉疲劳头晕,休息之后也不能缓解。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请提高警惕,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肌梗死提示。

  喝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肌梗死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血液粘稠度、纤维蛋白原也是造成冠心病的原因,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需靠药物改变血压、血糖、血脂情况。不过,血液粘稠度跟喝水有关。研究表明,每天喝6杯到7杯水比喝2杯到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这些误区需要避开

  误区一:床头备好阿司匹林,心肌梗死时可救命。

  阿司匹林不能随便吃,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使心血管疾病的低危和中危人群明显获益。而且,服用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黏膜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误区二:心肌梗死时,3分钟内帮患者做心肺复苏可挽救性命。

  如果患者心肌梗死发作,采用心肺复苏会让心脏停搏得更快。心肺复苏只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还有呼吸时,这样做会有生命危险。

  误区三:只要用力咳、不停地咳,就可以压迫心脏泵血,这是心肌梗死自救法。

  在心肌梗死发作的情况下,用力咳只会浪费体力、消耗氧气,反而增加心脏缺血和停跳的风险。

  心肌梗死病情可大可小,正确认识和对待,对于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患者可在家进行居家运动治疗,使用心电记录仪,然而,在遇到被人们大量转发的救命知识时,不可盲目相信,容易贻误病情。提前预防,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才是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