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
医疗协同让人顺心安心
2019-07-04
近日,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天津举行,三地加快推进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和医保一体化工作,并将率先在已纳入国家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范围的医疗机构中进行试点。
  医疗协同是京津冀协同的重要组成,也是最能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领域之一。京津冀异地就医相当常见。但令人头疼的是,异地看病往往需要先行垫付门诊医药费,然后再将单据带回投保地人工报销,往返奔波耗时耗力。此次三地签署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异地门诊直接结算,正是直击痛点之举,不仅就医便利度大为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也将有所提高。
  医疗协同,京津冀一直在行动。截至年初,北京市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区域300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可以说,三地医疗卫生资源正在稳步迈入共享时代。从更大视角来看,这也是着眼三地未来养老产业一体化的前瞻之举。当下,河北有14个县市正在推进康养基地建设,燕郊地区近40万居民持有北京社保卡,疏通异地就医的“最后一百米”,免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区域养老一体化才能稳步实现。
  推进异地结算令人期待,但实现京津冀医疗保障同城化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目前,除了硬件差异、体制梗阻,医疗服务水平、尖端医学人才等“软件”方面的位势差,仍是横亘在三地面前的“拦路虎”。接下来,惟有下大气力补齐短板,均衡高效的区域医疗体系方能完善成型。比如,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等措施,逐步化解河北患者在家门口诊断疑难病症等难题,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可在社区中心进行免费血压测量,定期进行居家心脏康复治疗;再比如,通过技术合作、科室托管、合作共建、人员进修等,不断提高医疗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多措并举、“软硬”兼施,医疗协同的效能进一步激活,释放的红利将反哺京津冀的长远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举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公共服务基本都实现了均等化。以医疗为抓手,做实公共服务协同大文章,群众就能得到更多实惠,京津冀也将成为更具活力、更加和谐的发展高地。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