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
第272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论坛在京圆满召开
2019-06-19

  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心创新,心融合,心未来 2018第272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论坛”于2018年11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圆满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到业内数百名心血管同道代表参会。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中多学科交融,打通临床医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为医工进一步融合奠定基础。整场论坛各医工领域大咖分享经验,交流想法,气氛热烈。

  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所长池慧主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张伯礼致大会开幕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为论坛做题为《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与监管评价》的报告。胡院士介绍了医疗器械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应用的进展,对比中外医疗器械从研发、评价、应用再到全程监管的过程。他总结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新药、新器械、智能医疗工具产品层出不穷,为有效、高效的审批,科学、全面的监管带了了不小的挑战。未来,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通力配合将会为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监管科学体系、优化研发到监管各环节、推动创新医疗器械发展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为论坛做题为《心血管修复材料及器械现状与发展》的报告。报告中,张院士分析了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和使用的现状,及目前心血管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的主要产品、研发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他重点讲解了可降解支架和心脏瓣膜两大类产品的未来前景。张院士强调,须全面加强医工结合,才能推进中国心血管病植入器械的发展,使我国在心血管病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技术跨入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分享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新突破》。葛院士通过对国内第一例Xinsorb植入后的五年随访结果的介绍,详细描述了我国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创新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介绍了我国在药物球囊、TAVR、二尖瓣修复等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葛院士总结到,唯有创新才是我国心血管乃至整个医学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以CCI为代表的“医生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将加速我国心血管疾病创新,中国制造将成为“中国智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作题为《组织工程创新与产业发展》主旨演讲,介绍了组织工程构建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以及组织工程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健康与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诉求与福祉,需要全球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社会精英与领袖们的共同努力,协作创新,推动全球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论坛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专员江德元,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田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建业,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兵,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孔德兴以及诺华制药(中国)首席科学官吴铃分别发言。针对主旨发言中的案例典型,专家们进行了有深度、有意义的学术交流,让与会嘉宾获得了更多经验和启发。大家都相信随着市场扩大、政策推动和医生、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在未来中国医生、科学家定能为国际心血管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23日下午,本次论坛围绕“人工心脏”、“可降解支架”、“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介入瓣膜、组织工程”等四个大方向做了专题研讨,四场专题研讨分别由胡盛寿院士、张兴栋院士、东南大学万遂人教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室主任王春仁教授担任主席,共21位学者进行主题发言,18位业界知名专家主持并点评。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学术研讨和观点碰撞。

  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论坛组织方在会后表示:本次论坛旨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到应用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模式,同时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更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让更多有志者找到未来科研创新的方向,加强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