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资讯 >
【第一直播间】心对话:心脏康复进展与应用|GW-ICC 2019
2019-10-14

  心脏康复是治疗稳定期心血管疾病以及预防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重要手段。10月10日,在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的第一直播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相聚一堂,一起畅谈心脏康复的进展与应用。

  

1.JPG

 

  访谈要点

  丁荣晶教授:各位同道,大家好。这里是长城会第一直播间,今天我们直播的主题是:心脏康复的进展与应用。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两位心脏康复界的大咖——王乐民教授和孟晓萍教授,共同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心脏康复对于心血管疾病慢性期的治疗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均有重要获益,能否请王教授介绍一下心脏康复的必要性?

  王乐民教授:从我国1990年到2019年疾病的死亡谱来看,心脑血管疾病占首位。2009年以来,农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过城市,现在仍旧处于上升趋势。鉴于这种情况,疾病的治疗、康复、预防必须联动起来。心脏康复有五大处方,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以及戒烟处方等。这五大处方是一个体系,心脏康复也是一个体系,不是单一的某种药物或某种技术来针对某一个环节来做,而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全身性的。

  我们从国际上得到了几个信息:第一,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第二,能够降低疾病的总死亡率;第三,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因此说未来心脏康复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是未来国家的需要、患者的需要、群众的需要。

  丁荣晶教授:在国际上,心脏康复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并且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路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我国,实际上是在2012年心脏康复才真正进入到心血管领域中,能否请孟教授分享一下开展心脏康复的经验,希望临床医生可以从中借鉴经验?

  孟晓萍教授:我们医院的心脏康复工作是在2015年正式开始,虽然我们时间短但我们的步子迈得很大,也谈不上经验,说说我们工作中的体会吧。

  第一,我们找对了合乎我们国情的心脏康复模式,即心内科心脏康复一体式的模式,这是我国现阶段心脏康复发展最好的模式。首先,患者来源不受限,患者数量多;再者,保证了心脏康复的安全性,因为是心内科的团队,能抢救、能治疗,这样就实现了预防、治疗、康复的一体式。

  第二,由于患者多,工作运转机制活了起来,我们不仅给冠心病支架患者康复,还给心衰,心梗和心脏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现在也介入到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领域。由于心脏康复给患者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主动康复的患者越来越多,心脏康复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三,人文关怀是我们心脏康复的主要成功因素。我们建立了“支架人生俱乐部”,把心脏康复的患者召集起来,成立微信群,主动在微信群里为患者讲解、宣传、讲课等,让患者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另外,我们还每年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帮助患者增加他们的生活信念。使他们不带病生存,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因此,在进行心脏康复工作时临床医生有以下几点需要认识的:

  第一,心脏康复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

  第二,在抢救生命时不要只关心患者的生命,我们要注重生存后的生活质量;

  第三,我们医生一定要有人文关怀,因为医学和人文是紧密相关的。如同希波克拉底所说,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法宝是语言,第二件法宝是药片,第三件是手术刀,人文关怀非常重要。离开人文就不能谈医学。

  丁荣晶教授:孟教授的经验介绍对大家特别有帮助。为了保证心脏康复的有效性、安全性,国内外颁布了很多指南。接下来请问王院长,对于心脏康复,指南进行了哪些推荐?在心脏康复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仍需进一步改善?

  王乐民教授:在心脏康复过程中,指南或共识能够为医生及团队提供规范性、理论性的指导内容。在这些指南中,有IA推荐,有IB推荐,对于不同疾病,有不同的理论上的指导和规范。

  另外,我想在这里补充一下,除了我们医生团队在心脏康复方面进行宣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容,即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应当首先通过医生进行,胡大一教授这几年推出的“支架人生俱乐部”是非常有意义的,患者很容易接受,这种联动对心脏康复的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在推荐时除了医护人员方面,还要进行大众宣传,要接地气,通过这种方法,互相传播,互相影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丁荣晶教授:从2012年以后能明显感觉到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参与到了心脏康复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请问孟教授,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如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再改进?

  孟晓萍教授:我们国家的心脏康复是2012年正式启航,那一年胡大一老师担任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把热爱心脏康复的一些心血管专家纳入到心脏康复的行列,在胡大一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七年的时间,中国心脏康复的形式一片大好.,可以用两句话表示:第一句话,心脏康复春天已经到了;第二句话,空前蓬勃发展。由于心脏康复的开展,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康复,比如消化科、肾脏科、儿科、内分泌科都效仿心脏康复的模式来开展。长城会前几年心脏康复会场寥寥无几,但现在心脏康复会场的人是最多的。我们这次办了精英班和实操班,会场都是爆满。大家学习心脏康复的热情高涨.,经过考核心脏康复中心的认证,我们看到了真真实实的心脏康复中心的建立,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认证的条件,我们经过第一批、第二批考核认证,我告诉大家目前全国已有114个心脏康复中心,九家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

  但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也不能骄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还需进一步的普及,有个别的省心脏康复还是空白。第二,有的医院领导不太重视心脏康复,第三,有些医生也不想做心脏康复,还没认识到心脏康复的重要性;第四,老百姓的认知度还是不够;第五,心脏康复现在还没有完全纳入医保的范畴,我们也期待着我们国家的医保能有一个改革,让更多患者能够接受心脏康复治疗。这需要政府的支持。

  丁荣晶教授:考虑到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请问两位教授,未来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推广心脏康复策略,以便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王乐民教授:心脏康复这些年来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要调整的问题。第一,在做心脏康复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逐渐规范到标准质量。第二,普及性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在大城市对心脏康复中心的认证,实际上是一种质量控制,对医护人员职业培训给出了一个保障。下一步,在小城市可能还要给一些更好的指导,包括心脏康复的建设、人员培训以及患者宣教。

  孟晓萍教授:我们下一步要继续开展心脏康复的认证工作。目前胡大一教授和韩雅玲教授强强联手,提高了心脏康复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目前参加认证的医院多数是三甲医院,但是基层的县级医院心脏康复还没开展好。所以,今年我们专业委员会,启动了“心脏康复走基层,五大处方进家庭”的项目。要把心脏康复从医院搬到家庭,推广III期心脏康复。这需要我们去做很多工作。我们计划在全国举办13场的培训会议。家庭康复对于患者来说,获益是毋庸置疑了。还有针对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把心脏康复中心工作质控好、管理好、建设好,让真正的心脏康复中心发挥真正的康复作用,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我们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心脏康复事业,在全国进行推广,走到基层去。还有一点加强研究方面的工作,目前我们实际工作做得多,但还没有转化成科研成果,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改变的。

  丁荣晶教授:谢谢王教授和孟教授。“心脏康复走基层,五大处方进家庭”的理念与国际心脏康复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今年初,美国心肺康复医学会联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了一份《以家庭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也建议心脏康复走进家庭,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到了国际的前列。

  刚才两位教授都提到了心脏康复的质量控制,目前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已经在联合认证心脏康复中心,并建立中国心肺预防与康复注册平台,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心脏康复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