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中国和全世界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早期筛查、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家庭社区护理等需要各界合伙人共同推动。
8月17日,在2019北京健康大会——“5G下医联体心血管双中心融合之道”专题会上,我们发布《中国心血管行业白皮书1.0》,就是希望通过回顾和展望,搭建一个各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创新,参与进来,一起拥抱新技术,共同应对挑战。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的陈韵岱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超声科郭瑞君主任;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主任;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方坤;福建安溪县医院陈鑫坛院长;飞利浦大中华区介入引导治疗业务总经理张唯先生……在会议上,针对5G时代我们的“双中心”建设,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的陈韵岱主任表示:
5G在传统“双中心”下做了多学科与多区域的延伸,远程急救、远程会诊、远程监控等逐渐随着5G的到来而落地“双中心”,为医联体心血管“双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针对心血管超声多学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超声科郭瑞君主任表示:从诊断、治疗、介入,再到当下的远程超声,超声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多学科的合作,那么这种强强的联合使得超声这个工具不再是仅仅掌握在我们超声人手里,而更多的应用在临床学科,让临床医生也会使用超声。
针对心血管影像,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主任表示: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随着新技术的发现,特别是人工智能与5G的到来,为心血管影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在多学科的协作,影像也得到融合与发展。
针对县域心血管建设,福建安溪县医院陈鑫坛院长表示:通过防控体系、慢病管理体系、多学科团队出诊、急诊救治体系等的建设,依托医联体,整合了院前急救与急诊协同,院内学科协同,还有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协同,三大协同,实现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有效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基层建设。
针对心血管全程关护,飞利浦大中华区介入引导治疗业务总经理张唯先生表示:从飞利浦来讲,我们所提供的,在我们的介入治疗方面,包括我们的关爱治疗方案、电生理治疗方案、结构性心脏病方面的治疗方案、心血外科方面的治疗方案、神经的介入治疗方案、肿瘤的治疗方案、脊柱治疗方案。这些可以帮助医院能够有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法,实现病人的全程关乎管理,打通院前、院中、院后环节。
从理念来看,飞利浦就是希望通过AI、5G技术,将信息更快的采集,更好的融合,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打造专属于心血管的生态体系。然后能够使我们的医生给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同时能够减少我们的医疗成本,造福于广大医患。"
……这些发言及让我们看到了目前心血管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多学科生态下的新的心血管生态。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心血管的全球挑战与对中健康2030的巨大阻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可以在县域,基层医院之间进行高效互联互通,尤其是对信息传输要求非常高的超声,可以降低成本了,更好为病人诊疗。
而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调挑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飞利浦与医趋势联合发布中国心血管行业白皮书1.0,主要是为了推动融合,产、学、研、用的合作,各方一起努力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整体的防治水平。
打造心血管新生态体系
作为影响如此巨大的疾病,心血管产业造就了千亿美元级别市场。
据EvaluateMedtech预测:到2024年全球心血管产业将从2017年的469亿美元增长至72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6.4%,市场份额也将增至12.2%。
中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心血管市场,但医疗设备领域由于技术壁垒极高,80%的心血管介入市场份额集中在美敦力、波士顿科学、雅培等企业。而心血管影像主要集中在飞利浦、西门子医疗、GE医疗等企业。
但是要解决心血管这一复杂问题,单靠高端的产品技术远远不够,随着公众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康复与预后期望的提高,心血管疾病规范化的全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新生态体系下,心血管疾病治疗可以全盘关注患者从健康生活到预防、诊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整体过程,始终以患者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持,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而从预防到院后的慢病管理闭环是心血管疾病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争相布局的领域。目前市场上排名靠前的主要供应商是飞利浦。
飞利浦针对中国心血管领域治疗可及性弱、临床治疗路径缺乏管理标准、院后管理欠佳,患者再住院率高、分级诊疗不规范等短板,提出的“健康关护全程”的概念与专病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心血管生态系统。
并且飞利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数字健康管理平台,如心血管健康管理门户,针对心血管流程中关键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改变了目前被动的,碎片化和断裂的医疗服务链,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各个环节,实现数据互联。
院前,利用AI+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生活早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通过院前绿道急救,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院中,通过多影像将心血管整合,利用结构化数据与整体解决方案辅助医生进行综合判断;优化整个流程跟临床路径;
院后,通过信息管理,连接家庭与医院,实施家庭监控,有效避免疾病复发、再住院。
这一覆盖全路径的完整解决方案,不仅从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更有效的改善了诊断、治疗等环节,并将整个过程延伸至家庭护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
另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也不知不觉的向着整合医学发展。
整合医学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生态,旨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学科进行不同视角的融合。多学科融合反对的是医学专科的过度细化,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上忽视通科教育,从而使医生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和综合处理能力低下。
在多学科融合的理念下,心内科、心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等等,针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协作诊疗,制定个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患者治疗方案,为心血管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5G搭建医联体心血管
作为“健康中国2030的最大挑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而5G的到来,为医疗搭建了远程时代,也让心血管远程超声、远程会诊成为可能。5G的互联互通,也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和诊断方式,为医疗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5G与“双中心”的融合,由点及面的形成心血管救治网,方便患者找到离自己最近的中心,从而享受精准、专业的心血管诊疗服务,全方位助力心血管疾病诊疗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而在5G之下,医联体心血管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医联体建设搭载5G的数据共享,以远程医疗、远程会诊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让5G下的医联体成为助力分级诊疗的核心抓手之一。
另外,随着5G与AI的到来,更加促使着心血管诊疗逐步从单一领域转向多学科的融合,尤其在远程医疗的大背景下,对患者的综合总体治疗成为多学科融合的最终目的。
此次中国心血管行业白皮书1.0的发布,我们希望能够各方一起努力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整体的防治水平,推动心血管多学科、新生态的发展。白皮书领取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MedTrend医趋势),回复“心血管白皮书”查看或下载。
电话:400-631-3889
传真:020-66889777
邮箱:js_cyyl@126.com
地址:泰州市药城大道799-2号(数据大厦B幢10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