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防治指南 >
双心医学开启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模式
2019-11-06

  “本以为下完支架,就没事儿了。哪儿成想非但没有治好病,还越治越坏了。”老秦总觉得,支架可能在血管里“跑”了,又堵在其他位置了。

  为此,老秦前前后后十几次来到当地医院做各种检查,但均未发现心脏和身体有任何器质性的问题。老秦觉得医生没有理解他的处境与苦痛,而当地心内科医生也纳闷,检查结果都挺好,为啥老秦症状不轻反重呢?

  最后,经朋友推荐,老秦来到北京安贞医院,找到了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梅颜,才有了答案:原来老秦是心脏支架后出现了焦虑症状。后经过刘梅颜团队的宣教、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老秦的不适症状逐渐减轻,生活也开始走向正轨。

  “其实,像老秦这样的心血管病患者并不少,但了解并熟练应用双心医学的临床医生数量还有待提升。”6月19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心脏与心理(双心)健康诊疗技能提升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上,刘梅颜表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这就可能会导致患者花了很多钱,耽误了很多时间,吃了很多药,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病却没有治好”。

  而这就亟需提升临床医生的“双心”健康诊疗技能水平。

  睡眠紊乱影响心血管健康

  双心医学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研究并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

  “双心医学的目的是将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病症状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刘梅颜说。

  此次培训班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特别强调了睡眠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他认为,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心理及躯体疾病患病风险增加。

  “正常睡眠时,人的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会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平稳、心脏负荷低,这样自然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状态,缓解心血管病情。而反之,睡眠紊乱则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陆林说,我国失眠患病率为15%,其中心血管病人的失眠尤其应该引起重视。

  在挪威,一项纳入52610名被试者、持续11.4年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以及醒后仍有疲惫感都是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且急性心梗的患病风险与睡眠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别与入睡困难的严重程度呈剂量相关性。

  “但也不是睡得越多越好。”陆林说,曾有研究表明,与每天7小时睡眠时间相比,每减少1小时,冠心病风险增加11%,每增加1小时,风险也会增加7%。

  但现实中,心内科医生还是重点关注心内科相关症状。“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的双心学术和临床骨干,让心血管医生和护士接受临床精神心理知识培训,提高对心理、睡眠问题的认识,加强临床诊断意识。同时,心内科要与精神心理科建立会诊、转诊机制,制定合理合作方案,特别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双心服务意识。”陆林期望,这种培训班能够定期持续地举办,提升心内科医生的双心诊疗水平。

  心脏是个智能器官

  早在2008年,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心脏病学会就冠心病合并抑郁问题,发布了相应的临床处理建议。国内双心医学概念提出始于1995年,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提出。

  “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进行艰难的探索,近年来双心医学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琦玲表示,目前,国内多个大城市的综合医院陆续开设了双心门诊和双心病房,强调在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心身健康,即心身健康的全面和谐统一。

  事实上,心理疾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常以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就诊于心内科,特别是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时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有的患者因为对新技术不了解,反而更担忧,造成反复入院,根本问题就是患者的心理障碍。”刘梅颜表示,在过去40多年,60多项研究及大量的荟萃分析均证实,抑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而针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抗抑郁治疗亦可改善其长期预后。

  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患有抑郁症的人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没有患抑郁症者的1.5~2.0倍,而在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抑郁症的人群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是未合并者的2.0~2.5倍。

  “精神心理问题引发的心肌损伤比我们设想的要多得多。”陈琦玲表示,心脏不仅仅是一个机械压力泵,更是一个智能器官,它有自己特殊的“言语”,比如通过压力、抑郁、愤怒、悲伤等情绪表达自身的问题。

  重在培养“双心”医生

  那么,一旦怀疑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精神心理问题,该怎么办呢?

  刘梅颜表示,首先,要详细了解病史,细致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和物理检查,明确患者疾病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或合并存在,避免漏诊漏治心血管疾病。“最好不要给出抑郁症、焦虑症诊断,而是给予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的诊断,这样便于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事实上,多数精神障碍的患者往往有大量主诉,在漫长的就医过程中,做了许多检查,用了许多药物进行治疗,但患者的病情仍然得不到很好缓解。同时,患者常会感到自己的病症得不到医生的重视和家人的理解,心生怨言。

  “我们医生要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对患者病痛表示同情,耐心倾听和接受患者对疾病的描述,特别要尽可能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不适主诉,比如睡眠问题等。”刘梅颜建议,临床可以通过常用量表评分、精神科诊断、精神科访谈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病情。

  而一旦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的话,刘梅颜表示,一定要遵守药物治疗原则,选择有安全证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抗抑郁焦虑药物,还要坚持分型处理,从低剂量开始。此外,运动处方治疗、放松训练以及生物反馈训练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促进病情恢复。

  采访中,刘梅颜告诉记者,目前双心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培养“双心”医生。“国内目前针对双心疾病诊治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共识与指南,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专业的医生能在工作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