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防治指南 >
反复头晕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 肩膀疼则要警惕肺部肿瘤
2019-08-01

78岁的郑大伯最近遇到了麻烦,反复头晕一年,最近突然中风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郑大伯到省中医院找到了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毛威教授。

  经过检查,毛威告诉郑大伯,虽然表现出来是反复头晕,但问题其实不在头部,而在心脏。

  困扰郑大伯的疾病,叫“房颤”,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的房颤患者。而年龄与房颤的发生呈正相关,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正常情况下,心脏像一只“泵”,通过规律性地收缩,将血液运往身体各处。房颤情况下,心房无法规律收缩,血液只能在心房里迂回,易形成血栓。血栓从心脏流到别的部位,就极易出现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脑卒中,也就是常说的脑中风。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脑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脑中风有“三高”特点: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

  当心跳次数增快、跳动不整齐,渐渐气短、眩晕,就要引起注意,很有可能是房颤。高血压是最易并发房颤的心血管疾病

  为预防房颤中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房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然而,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抗凝不足易中风,抗凝过量易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问题,而掌握平衡非常繁琐困难,也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郑大伯的全身情况评估,属于既是高卒中风险,同时又是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毛威教授团队为他做了“房颤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左心耳是从心脏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由于内壁凹凸不平,易形成血栓。如果能阻止来自左心耳的血栓,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中风风险。手术很成功,既控制了郑大伯的房颤进展,又显著减少中风风险,郑大伯也不用再终身服用抗凝血药物了。同时医生还嘱咐郑大伯要注意进行运动,在家可佩戴心安康动态心电记录仪,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居家运动治疗居家康复治疗

  导致头晕的源头在心脏

  同样被疾病表象欺骗的还是有林小姐的父亲。林父今年60多岁,平时身体不错,小毛病几乎没有,只是最近总觉得肩膀疼,以为是肩周炎,就贴了一些伤筋膏药草草应付完事。

  前几天,老人在马路上被车撞伤,到医院抢救,医生让他做全身检查,没想到CT查出了肺部肿瘤。医生说,其实他这段时间表现出来的持续肩痛就是肺癌的症状之一,恰恰被忽视了。林小姐心有余悸:“算是因祸得福,不然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进介绍,骨科病人中常遇到因这样那样的疼痛查出来的恶性疾病,“肩部是承接后背、胸腔、颈椎和手臂的重要部位,其中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引起肩痛。所以不能单纯地把肩痛归为肩周炎。”

  除肩周炎,还有很多疾病可引发肩痛,如肩关节骨质增生、冠心病、颈椎病等。一些恶性肿瘤也会引起肩痛,如肺尖癌,因为肺尖的神经丛支配着人体颈部和肩背部的皮肤、肌肉,一旦发生癌变,神经丛也会受到攻击,从而导致肩痛。临床上很多癌症患者初期都是感到肩膀痛,于是先到骨伤科治疗,再回来发现已到了肺癌晚期。

  肺癌和普通的肩周炎疼痛可以这样区分:如肺尖癌引起的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腋下,疼痛感向下放射至上肢内侧,随着时间的推延,痛感会持续加重;而肩周炎除了疼痛之外,还会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不会引起特别强烈的疼痛感。

  肩膀疼别全赖肩周炎

  “声东击西”,是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疾病也会使用这种战术,比如上面提到的反复头晕,不一定是脑部出了问题,源头可能在心脏;肩膀疼痛,也不一定是肩周炎,有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出了问题。

  疾病善用战术,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对此,记者咨询了多位医生,除了上述的两种情况,还有哪些疾病会声东击西?当然,本报的这番梳理,不是为了让大家心生恐惧,一一对号入座,而是要帮助大家了解疾病,知己知彼。

  吞咽困难

  问题不在食道在神经

  吞咽困难,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耳鼻喉科?消化内科?还是神经内科?

  前段时间,杭州人刘先生因喉咙长期异物感而一度怀疑自己是得了食道癌,他寝食难安,又不敢告诉家人。由于症状进展快速,他不得不前往医院寻求帮助。不过,刘先生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导医处,医护人员竟然建议他去神经外科就诊。

  “医生,我是不是走错诊间了。”刘先生走进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麻育源的专家门诊,嘴里还不停嘀咕着。他告诉医生,大约一年前,自己感觉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吃东西时有异物感,到后来,只要是硬一点的饭菜都难以下咽。

  “不急着下定论,根据我的判断,需要先做一个核磁共振检查。”麻育源说。

  拿到刘先生的核磁共振片子,麻育源长出了一口气:“告诉你个好消息,不是食道癌。”

  麻育源告诉刘先生,吞咽困难和他脖子疼、头晕都是一个祸根引起的,“你看,在你颈椎椎体的前缘长出了一个6厘米长、1厘米厚的巨大骨刺,使食管受到压迫。”此外,从片子上看,刘先生还有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结合他颈部疼痛、手麻,经常头晕的症状,麻育源建议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听完医生的解释,刘先生悬着的心落了地,决定接受手术。术中,麻育源团队在刘先生脖子前方沿着颈部皱纹开一个4厘米的小切口,全程显微镜下操作,除去椎体大骨刺。手术后第二天,刘先生就可下床活动了,吞咽困难症状消失,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也明显缓解。

  吞咽困难问题居然不在食道

  20来岁颈椎有事的越来越多

  “导医就是在了解到刘先生有经常脖子疼、头晕等症状,又是‘低头族’,平时总是喜欢玩手机,这才建议到神经外科就诊的。”麻育源说。

  现代人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低头看手机,又不注意颈椎保健,导致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近两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因严重颈椎病需手术的病例明显增多。麻育源遇到最年轻的患者才26岁,这位患者是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长年累月低头工作,下班回家后也没闲着,低头刷手机,经常玩至深夜。一天,他无意中一抬头,突然出现颈部剧烈疼痛,同时右上肢出现过电一样的麻木感,右手抬不起来。

  同事急忙将小伙子送到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经过检查,麻育源发现患者为急性的巨大颈椎椎间盘突出,压迫了右侧的神经根,得马上手术。所幸,送医院及时,小伙子颈部疼痛和右上肢麻木无力才得以治愈。

  一跤“摔”出了良性肿瘤手麻竟因植物神经乱了

  70岁的老人和40岁的中年人,都无缘无故摔了跤,到医院以后,他们竟都不是去骨科就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70岁的大伯,平时喜欢走路锻炼。一天,他脚下一软,摔了一跤。大伯没当回事,觉得总是自己走路不小心。直到他开始头疼,受不了了,才去医院。医院一查,是脑部肿瘤。而且原发病灶在肺部,转移到了脑部。确诊后大约40天,大伯就去世了。

  另一位40岁的男性,平时喜欢打篮球。但是一段时间内,他发现打球中,摔倒的次数变多了。他很警觉,马上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在他的颈部发现有肿瘤,频繁摔倒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所幸肿瘤是良性的,手术后,康复出院。

  “无缘无故摔了一跤,在没有外力影响,也没有受伤病史的前提下,属于一侧肢体的肌力有问题,会造成没力气,无法支撑。”全程医疗邵逸夫国际医疗中心健康管理部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臧国尧说,如果没有骨关节肌肉方面的问题,就要考虑是神经系统了。

  通常医生会检查感觉系统有没有受到影响,生理反射有没有异常,有没有出现病理反射,来判断是神经系统的哪一个解剖部位可能出现问题,决定是进行颅脑磁共振检查,还是颈椎磁共振。另外,也可以通过是否伴有头痛来进行判断。

  实际上,有类似情况的还有冠心病。冠心病一般的情况是感到胸痛,但有时疼痛也会发生在一些意想不到的部位。比如上腹部、左肩、背部,甚至有的人发生在牙齿、口咽部。原因在于,心脏的感觉神经,跟这些部分的感觉神经,支配的脊髓节段是一样的。“虽然表象上是在不同的器官,但他们的终点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通常左肩疼痛,如果肩关节活动没有明显受限,就有可能是心血管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有高血压,又抽烟的人群。而右肩疼痛,则有可能是胆囊炎。

  摔跤了为什么怪神经

  最近,有两位读者来信向名医提问,他们的问题有些类似。一位感觉自己双脚脚底麻木,不痛不痒,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另一位部分手指、脚趾麻木感很严重,有时会有针刺般的疼痛。两位读者都到神经内科就诊,配了药,但不见效。

  “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是指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周围神经病变是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者功能损害的疾病)。”臧国尧说,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会感觉腿麻,或者与代谢或缺血等因素有关,而与神经营养有关的维生素缺乏,也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时候,可以考虑做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

  如果检查后发现都是正常的,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植物神经紊乱。“通俗地来说,是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心理健康量表测试评估,临床上多数具有至少3个器官系统以上的症状,比如手脚发麻之外,还伴有焦虑、失眠等问题。有的人还会有头晕、胸闷、消化不良等多方面的问题。”臧国尧说,而且通常是对不舒服的部位关注转移后,症状就消失了;如果特别关注这个部位,症状会越来越严重。

  几个案例解读下来,大家可能会觉得,疾病实在狡猾,一般人怎么想得到摔了一跤要去看神经内科;胃不舒服,却要去看心血管内科呢?

  “所以我们需要全科医生,来做大家的健康‘守门人’。由全科医生进行首诊,再根据检查情况,转诊到不同的专科。”臧国尧说。

  全国已有超30万名全科医生

  截至2018年底,全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30.9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上升到2.2人。

  国家在《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中设定的工作目标为:到2020年,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基本建立,适应全科医学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基本健全,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显著提高,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我省是国内全科医生制度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截至2017年底,浙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全科医生3.4万余人,经培训注册到全科的有2.26万人,按注册数量,全省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为4.04名。

  同时,自2015年6月,我省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全省1.9万名基层全科医生和护士、公卫医师一起,组成1.3万支家庭医生团队,为1800多万签约居民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相比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是“通才”,他们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能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对于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全科医生可以及时诊治,而对于一些疑难重症,全科医生会介绍相关的专科医生,实现医患精确匹配。